陈浩,1955年7月生,浙江海宁人。字泊舟、号微斋、别号积微书屋主人、澄怀居、千石万卷楼主等。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教育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兼职教授。亚太国际艺术交流协会执行主席。CCTV和阳光卫视曾拍摄专题片“陈浩的艺术人生”予以介绍。现居深圳。 曾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二届理事、广东省书协五届理事、深圳市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宗祥书画院院长、紫微印社首任社长等。 曾在: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湖北美术馆、西泠印社美术馆、中山美术馆、深圳博物馆、嘉兴博物馆、桐乡君匋艺术院、海宁张宗祥书画院、山东泰安、广东珠海、香港、澳门、日本岐阜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随团赴法国参加“2016巴黎之春.中法艺术交流展”、“2019法国大皇宫国际美术展”、“中韩书法交流展”,、“俄罗斯、中国文化年书画交流展”、“中日友好书法展”、“深圳书画家北美交流展”、“2019日本福冈第三回国际书画展”等活动。 出版:《陈浩书法篆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游心集-微斋诗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微斋联墨》西泠印社出版社、《见山居印痕》西泠印社出版社、《心迹.陈浩诗词楹联书法选》西泠印社出版社、《陈浩诗书画印选》等十多种作品专辑。 合著:《中国玺印精品博览》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师书法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
《要在诗意地书写》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 这些儿时就已经耳熟能详的古诗名句,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伴随着我走过了大半个人生岁月,如今依然鲜活如初,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喜欢诗,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在我看来,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选词用字之洗炼精到,描绘刻画之细腻深刻,形式手法变化之丰富,意境之优美,气象之宏阔,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它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座诗歌艺术宝库,是浓缩的文学精华。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这大概是最早对诗的特性和美学功能的总体概括。 古人作诗,信手拈来,或喜、或悲;或兴、或怨;或叙事、或抒怀;或清丽婉约,或豪放激荡。皆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尽人间各色生相。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思想深刻却又脍炙人口的优秀诗作,汇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别具风彩的华丽篇章,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鲜活生命之所在,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诗韵丰满的国度里,优美的诗词佳作与富有韵律的书法艺术相结合,便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古往今来,历代有成就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会写诗的,即使是到了民国时期,自书诗词也是文人骚客们的一种常态的艺术生活方式。 篆刻 《飞花入砚田》 规格:38X3X11.5CM 诗因书法而得以意境延伸,书法因诗而更具情彩。彼此互相生发,相得益彰。可以说古典诗词是书法创作表现中最常用,也是最能表达情怀胸臆的一种题材形式。中国书法的笔墨线条,如果离开了书写文字内容,就变成了一种纯形式的东西,不可能使观赏者真正引起共鸣,进而让人感动。正如世称天下三大行书名帖的《兰亭序》、《祭侄稿》和《黄州寒食诗》,各有各的情感内容和艺术表现,如果离开了各自的内容,便没有了思想,抑或成了一种笔墨游戏,而游戏从来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更不要说传世了。所以,中国书法依附于文字而存在,而文字的思想性情感的丰富性于书法至关重要。现在有人总是想把书法与文字相脱离,玩所谓的“纯艺术”,只讲线条的形式构成,打破汉字的一切限制,殊不知,存在有几千年的中国书法之所以到现在还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以书写汉字为表现形式,这与别的如绘画中线条,英文字母拼音,阿拉伯文字书写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书法因汉字而流传,是亘古不变的主题。艺术创作中的限制与自由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一旦失去了必要的限制,自由也就同时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那或许就不是我们所认知的书法艺术了。 因为书法是讲究凝炼的艺术,正如宗白华所说:“中国人的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宗白华《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而古典诗词又是浓缩的精华,一个书者不懂诗,那是一种缺憾,千万不要拿鲁迅的那句名言:“诗在唐代就已经被写完了”来作招牌,恰如书法从二王到欧、褚、颜、柳,再至苏、黄、米、蔡一样,如同一条艺术的河流生生不息,各个时期都有高峰,各代有各代的创造,否则何来“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呢?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思想更当与时代相呼应。 篆刻 《见山居》 规格:1.7X4.4X5.5CM 如果你游走在名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会让你莫名的感动;如果你处身江河湖海之滨,水天一色,顿时令心胸豁然开阔;如果你与老友相聚或月下独酌,无论是书斋静思抑或是夜行忽遭骤雨狂风,只要有扣动心弦的地方,都会有情感的自然生发。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也!”(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凡是去过余杭超山的人都看过在那里的石牌两侧石柱上镌刻有吴昌硕的书法诗句:“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短短的十四个字加上吴体特有苍劲雄浑的书法表现,不知道曾经感动了多少游客。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的诗意无处不在,书法怎么可以没有诗?我愿自己永远做一个诗的仆人,日日相随,在诗海与墨海间,徜徉其中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2019年11月18日晨于见山居
一:自作诗《微斋西泠杂咏十五首册页》 规格:33X33CM (一)湖上春来开画图, 孤山隐隐黛如初。 晚风夕照送归客, 梦入西泠作印都。(二) 楼外楼前笑靥红, 柏堂石刻笔如龙。 湖山有社留佳迹, 一代宗师仰缶翁。 注:柏堂,为西泠印社之正厅,其右侧碑廊镌刻石刻有邓石如、吴昌硕等名家书迹。(三) 秋风秋雨洗芙蓉, 秋染江南碧玉空。 雁语长天秋色里, 西泠遥望水云中。
(四) 结社东南意气豪, 百年逸韵胜江涛。 于今铁笔排云上, 但看新风喜弄潮。(五) 西泠风月照孤烟, 大纛高擎逾百年。 七任先贤成绝响, 长留清气润心田。
注:七任先贤,即指西泠印社前后七位社长。(六) 完白悲庵各有功, 抚秦法汉古今同。 从来治印需独造, 那管东西南北风。 注:完白,即邓石如。悲庵,即赵之谦。
(七) 秋水流光照嫩寒, 青灯顾影似参禅。 劝君莫为时风债, 留与后人作笑谈。
(八) 西泠积学古风存, 巨擘高贤世上尊。 悟得功夫求印外, 一诗一画长精神。
(九) 跨海掣鲸豪气生, 挥刀凿印意纷纷。 世间尘俗不暇顾, 且把性灵对率真。
(十) 西泠曲径半山空, 明月天心一点中。 欲奉此身随缶老, 孤山作伴寄苍松。(十一) 四贤风骨照孤山, 缶老精神铁笔传。 印学西泠多故事, 虚心问道古人难。 注:四贤,即印社创始人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后称西泠四君子。
(十二) 域中有社话西泠, 独领风骚百载春。 老缶才情开生面, 高标逸韵得天真。
(十三) 湖上秋来月色暝, 西泠塔影照无声。 谁人真是经纶手? 印史孤山忆冷僧。
注:冷僧,即张宗祥,曾为印社复兴呼号奔走,后被推举为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己亥秋初作《西泠杂咏》七绝十三首行书册页聊以自娱也。微斋陈浩记。(十四)
丁黄铁笔见高情,浙派一出万象新。最是缶翁能变法,孤山夕照百年春。跋:西泠八家之丁敬、黄易,篆刻精绝,开风气之先,及至安吉吴俊出,雄浑古拙,纵横恣肆,时风为之一振矣!此乃旧作,今录之以为西泠杂咏其十四,微斋陈浩记。(十五) 绝胜湖山开画卷, 和风细雨到江南。 题襟馆里春潮动, 伴我西泠醉墨欢。 跋:追忆西泠春季雅集有感作七绝一首。岁次己亥仲秋偶得《西泠杂咏》行书册页十五帧既为寄兴遣怀亦为自娱也!微斋陈浩于见山居。
|